立秋话养生:早睡早起莫贪凉

发布日期:2012-08-11

     杜甫有诗云:“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。”不知不觉中,盛夏已过大半,今年的8月7日是立秋节气,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。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。“秋”就是指暑气退去,凉意袭来。到了立秋时节,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,因此才有了我们常说的“落一叶而知秋”的成语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,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。因此,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。

    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°时就到了立秋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七月节,立字解见春。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。”立秋节气一到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,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。但立秋后的暑气不会马上下降,还有“秋老虎”的余威,但总的气候趋势是向凉爽转变的。由于全国各地的气候不同,秋季开始的时间也不一致。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℃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的开始。我国很少有在“立秋”就进入秋季的地区,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,一般年份里,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,秦淮一带的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,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、江西南昌、湖南衡阳一带,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,而当秋的脚步到达美丽的三亚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。古人一直很重视这个夏秋之交的节气。  

    
“秋后一伏热死人”,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,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,中部地区早稻收割,中稻开花结实,晚稻移栽,大豆结荚,玉米抽雄吐丝,棉花结铃,甘薯薯块迅速膨大,这一时期农作物对水分要求很迫切,如果受旱会给收成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。所以有“立秋三场雨,秕稻变成米”、“立秋雨淋淋,遍地是黄金”之说。立秋时节,要尽快进行茶园秋耕,农谚说:“七挖金,八挖银”,秋挖可以消灭杂草,疏松土壤,提高保水蓄水能力,若再结合施肥,可使秋梢长得更好。立秋前后,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,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,争取高产优质。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危害集中的时期,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。

    中国古代将立秋称作立秋节,也称七月节。在周代,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,到西郊迎秋,并举行祭祀少嗥、蓐收的仪式。汉代仍传承了这一习俗。到了唐代,每逢立秋日,也祭祀五帝。宋代,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,以应时序。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,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,明朝也秉承宋朝的风俗。清代在立秋节这天,悬秤称人,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,以验夏中之肥瘦。民国以来,在广大农村中,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,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,还有以西瓜、四季豆尝新、奠祖的风俗,又有在立秋前一日,陈冰瓜,蒸茄脯,煎香薷饮等风俗。  


 到了现代立伙时节仍然有很多习俗,秋忙会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。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,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。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,变卖牲口,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。秋忙开始,农村普遍有“秋收互助”的习俗,你帮我我帮你,三五成群去田间,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。在秋忙前后,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,在包谷、谷子、糜子生长起来以后,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,初结穗儿的时候,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、做戏的场所。现如今百姓最熟知的习俗莫过于贴秋膘,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。因为人在夏天没有什么胃口,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。秋日一到,胃口大开,以补偿夏天的损失,这就是所谓的“贴秋膘”。  

    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:“一候凉风至;二候白露生;三候寒蝉鸣。”是说立秋过后,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,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,接着,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,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。立秋以后气温逐渐由热转凉,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,食欲开始增加。因此,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,以补充夏季的消耗,并为越冬做准备。

    秋季气候干燥,白天气温高,应以养阴清热、润燥止渴、清新安神的原则为宜,可选用芝麻、蜂蜜、银耳、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。秋季空气中湿度小,皮肤容易干燥。因此,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。秋季进补应选用“防燥不腻”的平补之品,比如:茭白、南瓜、莲子、桂圆、黑芝麻、红枣、核桃等。对于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的人,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、山药、扁豆等。秋季宜安神养气,保持愉快的心情,以使肺气清肃,顺应秋季的气候特征。建议朋友们平时生活中要早睡早起,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,早起以使肺气得以舒展,防止收敛太过。俗话说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秋季雨水多,朋友们要根据天气的变化适当增减衣服,以确保平顺度过这个夏秋相交之季。 

更多周易.风水,命理,运程知识,请浏览开运网.http://www.kaiyun.net/

 

开运金生开运网 生肖运势  属相 运程
浙ICP备10018344号-1 杭州开运金生文化策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